孔子銅雕鑄造的寓意
我國歷史上出現(xiàn)過許多著名的人物,今天講的大家一定都聽過他的名字,他就是孔子。孔子被稱為教育家和思想家,除此以外還有至圣先師的稱謂,后世的人們常用孔子銅雕鑄造來紀念他。
啟蒙讀本《三字經》第一段話就寫道: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習相遠。"這段話是孔子在魯國創(chuàng)辦學校時,最早提出的教育理念??鬃诱J為,活在世上的每一個人,都應該接受教育,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,天賦素質原本差不多,性情也相近,之所以出現(xiàn)個性差異,主要是因為人出生后所處的環(huán)境不同及所受的教育影響所致。
后來,孔子的弟子就把他的這一教育理念總結為:有教無類。為了奉行自己的這一教育理念,孔子親力親為,從20歲受任為魯國委吏(也就是管理倉庫的小官)起,就一邊干行政工作,一邊從事教育。26歲,孔子銅像開辦私人學校,打開私人講學的大門,開始廣招學生。這就是我國歷史上"私學"的發(fā)端。
孔子此舉順應社會發(fā)展,打破了當時魯國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,讓更多的平民也能夠受到系統(tǒng)、專業(yè)的教育,無疑深得老百姓支持和擁護。于是,在孔子"有教無類"的教育理念指導下,通過與學生談話、個別觀察等方式,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家庭背景等具體情況,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,大大培養(yǎng)了不同志向的弟子,效果很好,成績斐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