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雕塑的精神思想
孔子雕塑孔子是儒家創(chuàng)始人,他的思想核心是“仁”“禮”.“仁”的主張是“仁者愛人”,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,反對苛政.“禮”的主張是“克己復禮”,就是說要克制自己,使自己符合“禮”要求。
孔子主張禮治,反對法治.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,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(jié)儀式,貴族的冠、婚、喪、祭、餮等典禮,包括政治制度、道德規(guī)范等.孔子說:“殷因于夏禮,所損益可知也;周因于殷禮,所損益可知也;其后繼周者,雖百代可知也.”(《論語·學而》)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(guī)范.晉國鑄了刑鼎,他尖銳地反對,說:“晉其亡乎,失其度矣.”
在經濟方面,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.《左傳·哀公十一年》:“季氏欲以田賦,使冉有訪諸仲尼……仲尼……私于冉有日:‘君子之行也,度于禮.施取其厚,事舉其中,斂從其薄.如是則以丘亦足矣.若不度于禮,而貪冒無厭,則雖以田賦,將又不足.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,則周公之典在;若欲茍而行,又何妨焉’.”
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.他主張“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”這種合乎“禮”的等級制度.孔子說:“名不正則言不順,言不順則事不成,事不成則禮樂不興,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,刑跏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.”(《論語·子路》)
孔子主張克己復禮.《論語·顏淵》記載:“顏淵問仁.子日:‘克己復禮為仁.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.顏淵又問“克己復禮”的具體內容是什么,孔子說:“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