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孔子雕塑
2011年1月12日,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,一座總高為9.5米的孔子雕塑在國家博物館前落成(2011年4月20日被移走),雕像正對東長安街,孔子雕像雙手合于胸前,目視遠方,身體左側佩戴有一把寶劍。
天安門廣場旁邊、歷史博物館北門樹立了一尊面向長安街、天安門的鑄銅孔子雕像。此事很自然地引起人們對孔子的關注,以及爭議。毫無疑問,只要是中國人,只要上過小學,都認識孔子。但孔子是什么樣的人?人們的看法恐怕高度分歧:上了年紀、經(jīng)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人很可能以為,孔子是鼓吹復辟奴隸制的反動分子。知識女性聽到孔子,可能馬上聯(lián)想到“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(yǎng)也”,會覺得他是個令人厭惡的男權主義者。關心自由的人士聽到孔子,很可能聯(lián)想起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”,會認為孔子鼓吹等級制和專制。熱愛市場的人士馬上會聯(lián)想到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,會認為孔子鼓吹平均主義,據(jù)說中國的平均主義觀念和制度源遠流長。欲理解孔子,必須正確地理解封建制。因為,孔子就生活在封建制開始松動的時代,而孔子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堅守封建的理念,并將其予以轉換提升??鬃拥牡浞?,也讓中國的學術和教育事業(yè)從一開始就帶上自由的基因。秦始皇與法家后來共同開創(chuàng)了一個消滅學術與教育專制的專制政治傳統(tǒng)。秦以來的中國歷史就是這兩個傳統(tǒng)互搏的歷史。真正的儒者,比如漢初大儒、宋代程朱等大儒、明代的王陽明,晚近的康有為、梁啟超、梁漱溟等先賢,均堅持儒家的自由學術與教育傳統(tǒng)。正是這一傳統(tǒng),讓中國文化在兩千多年專制壓抑下,依然保持了一線生命。
定做孔子雕塑就到中正吧,唐縣中正孔子銅像廠家歡迎你的到來。